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中药专业 > 中草药汇编 > 中药大典 > 果实类 > 青皮、陈皮(橘皮) > 正文
编号:13074417
调气健脾话陈皮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6年4月19日 中国医药报
调气健脾话陈皮

     陈皮又称橘皮,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干燥成熟果皮。橘皮入药以色红日久者为佳,故名陈皮、红皮。中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两类。陈皮含有挥发油、川陈皮素、橙皮苷等,具有行气化痰之功效,主产于福建、四川、浙江。广陈皮主产于广东新会、四会,其挥发油含量更高,所含化学成分更多,行气解郁之功远胜普通陈皮,是广东省的道地药材。

    陈皮性温,味辛、苦,归脾、胃、肺三经。倪朱谟的《本草汇言》认为,陈皮“味辛善散,故能开气;味苦善泄,故能行痰;其气温平,善于通达,故能止呕、止咳,健脾和胃者也”。倪朱谟根据陈皮之性味,认为陈皮可健脾和胃。而汪绂在《医林纂要探源》中则着重从陈皮行气的角度对其药用功能进行分析:“上则泻肺邪,降逆气;中则燥脾湿,和中气;下则舒肝木,润肾命。主于顺气、消痰、去郁。”汪绂认为,陈皮理气之功效可以治疗上焦肺、中焦脾胃、下焦肝经的疾病,具有导胸中寒邪、行脾胃之气、破肝部滞气的作用。传统中医认为,治病以调气为先,而欲调气健脾,橘皮之功居其首焉。中药陈皮为气分之要药,气香宣散,可升可降,可补可泄,具有理气和中、燥湿化痰、利水通便之功效。对此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总结道:“橘皮,苦能泻能燥,辛能散,温能和。其治百病,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,同补药则补,同泻药则泻,同升药则升,同降药则降。”可谓一语中的。中医认为,陈皮留白和脾,去白开痰。橘皮去其内白者,称之为橘红,其辛苦之味较重,故临床主要用在祛湿化痰上,尤其是痰多壅肺之时,如常用成药橘红丸之类。

    现代研究表明,陈皮含有挥发油、川陈皮素、橙皮苷和维生素B、C等成分。橘皮的挥发油有刺激性祛痰和扩张支气管的作用,对胃肠道平滑肌有温和的刺激作用,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消除肠道积气。川陈皮素有抗血细胞凝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,能降低血胆固醇,减少血栓形成。橙皮苷有维持血管正常渗透压、降低血管脆性、缩短流血时间等作用,可用于治疗或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。有研究显示,广陈皮还有抑制葡萄球菌生长的作用。

    橘类未成熟的果皮称为青皮。《本草经疏》认为,“青皮,性最酷烈,削坚破滞是其所长,然误服之,立损人真气,为害不浅”。而《本草纲目》则认为,“陈皮浮而升,入脾肺气分,青皮沉而降,入肝胆气分,一体二用,物理自然也。小儿消积,多用青皮,最能发汗,有汗者不可用”。青皮主肝脾,陈皮主脾肺。从行气的力量来说,青皮较强,从化痰的能力来说陈皮较强。青皮破气故易伤正气,而陈皮力缓不易伤正气。青皮、陈皮在治疗气滞痰阻的疼痛时各有所长,比如左侧胸痛用青皮,右侧胸痛用陈皮;胁肋疼痛用青皮,中间疼痛用陈皮;乳头疼痛用青皮,乳房疼痛用陈皮;下腹疼痛用青皮,胸腹疼痛用陈皮。

    鲜橘皮与陈皮虽然是同一种东西,但性质却大不相同。鲜橘皮含挥发油较多,不具备陈皮的药用功效。陈皮挥发油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,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却相对增加,这时陈皮的药用价值才体现出来。此外,鲜橘皮表面多有残留的农药和保鲜剂,未经处理直接泡水喝对身体健康不利。陈皮偏于温燥,有干咳无痰、口干舌燥等症状的阴虚体质者也不宜多食。 (居荃培)